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清明得做催眠(七):練專注

有朋友跟我分享,什麼時候的狀態也是專注的。 這都很好。

不過重點不是在於你什麼時候,是專注的。
我必須要說,找出自己什麼時候是專注的,或許是好事。
但這也意味著,你可能逃避了面對自己的恐懼。

這是找因應方法的慣性。
而驅力仍然是恐懼。

迴圈仍然是一樣的。

我知道你會不服氣。
是,我是提出了練專注這個方法。

但重點不是專注,而是練。

什麼狀態下,是專注的。這或許很好。可是你並沒有穩住自己。只是逃避自己可能會有某些狀態,而把自己搞得很忙、很累而已 。
練專注,可以幫助自己快速有效的穩住。
情緒,或者是身體感覺。如此而已。
在某些自己不要的狀態下,人會走極端,思考鑽牛角尖。
練專注,可以避免自己進入這樣的狀態。因為時時刻刻的都心是穩穩的。
要恐慌,要胡思亂想,不容易。
我必須說,除了找到的因應方法以外的時間,你怎麼辦?
你不可能為了不恐慌 或者 不害怕失去 而一直沉浸在某些活動裡面。身體是會累的。
的確,累了就不會去想,但這也是因應的方式而已。本質上仍然是逃避恐懼。


課程當中,老師說:覺察到了,然後回到中心點,讓體內的流過去,直到安穩。
這是一次的清理。
何以要練專注,就是要讓自己能夠在慣性之流當中穩穩的站著,不被左右,不被帶走。
因為一旦被左右被帶走,又再次進入慣性當中。無法達成清理。

驅力沒有什麼不好。我一再強調,恐懼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但,逃避『恐懼』,那麼你就無法從『恐懼』裡面學習到關於這個『恐懼』要告訴你的事情。
也無法帶著鑰匙回到本體。
還是會有種種的質疑、懷疑。

雖然看起來做某些事情時,好像主控權在自己。但我得很遺憾的說。要進入專注的狀態。不是每次都可以吧?
有的時候可能會被周遭環境或者人事物打斷吧?

練專注,練,的意思是,自己可以有選擇,是否專注。而不是被動的產生。當你可以習慣把注意力集中。那麼做任何事情時,都可能的可以更快速的進入專注狀態。



為我來說,練專注,是好的。
過往吵架時,我容易陷入極端。
在練過專注之後,我還是會跑極端,但同時我也可以看到其他的思緒跟考量。
而不是堅持某個論點,直到情緒消退之後,又覺得『藍瘦、香菇』。
不再只是在某個點,無法動。可以更靈活的講話,而不會覺得被卡住而暴怒。或者陷入更極端的情緒裡。
這是練專注,附加的。

包容性,會變大。以往那些會恐慌的事情 。不一定會再度引起恐慌。我可以從容的去看待,去選擇。因為情緒不再極端。所以組織的言語,語詞、語速、語調都可以改善。

還有很多好處,我不知道怎麼說。
大概只有一樣有練的朋友可以懂吧。

練,是主動的去做專注。
在做哪些事情當中是專注的,這是被動的啟動專注。

你告訴我,你沒有辦法感謝或發祝福。這很正常,因為你正在那個慣性的流裡面。看起來是自己覺察自己在流裡面了。
可惜沒有離開啊。仍然浸泡在裡面。可能被帶著走,但是知道自己被帶著走而已。
穩不住自己,就會繼續被驅力驅使著。
(抱歉,我用了不少的恐懼寫法放大。)

舉例來說,我現在有女友。
最開始我會害怕她跑掉。舉凡我line了沒反應,或者寂寞時想起來而又不能見面時。我也會很慌。整個人沈浸在創造出來的恐懼裡面。
然後會開始質疑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多,不夠好。所以不能見面、或者對方沒把自己放在心上。會怨懟,會憤恨,要多負向就有多負向,只有想不到沒有達不到。
課上的多了通常我可以很快覺察。覺察了,然後打住了嘛?
是打住了。然後開始自責。或者開始找因應的方法,怎麼樣可以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這個時候,整個人身心仍然是在恐懼、恐慌的狀態裡。
這時候通常身體是冷的,可能還會發抖。


練專注後,我知道自己正在恐慌。
於是我回到中心點。讓那個恐慌在身上流著,我只是守著中心點。等那個流過去。
穩下來之後。
我想起我跟她相處中總總的美好,以及她對我種種的接納與包容。
沉浸在幸福感謝當中
這時候,通常身體是溫暖的,可能還會冒汗。


本來不想寫舉例的,因為某些人可能不會按部就班的練。喜歡走捷徑。
自己創造出以為溫暖的感覺,然後以為自己在發溫暖、發祝福。可是實際上旁邊的人收到的是冷的能量。
不過我想,分享寫出自己的感覺。
或許可以為跟我一樣實在練專注的人,一點參考。

課堂上,專注的點,一共有七個方式。
一個是放在丹田,一個放在心臟,一個放在人中,一個放在耳朵,一個放在胸中間,一個是眼睛盯著某個點,還有一個是心跳。可以用手去按身體某個部位幫助自己注意力集中在按壓的地方。(雖然我說了七個,但是可能還有,我沒有記得的。)
我是放在丹田,所以其他的方式不是記得很清楚。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清明得做催眠(六):關於自由

一直都沒有說過。
其實我上課的目的,是追尋自由。

那是我核心的價值之一。

這幾年,我才有體悟。
允許自己自由。然後周遭所有的人才會自由。

上一篇:清明得做催眠(四):要失去?還是要擁有?

這篇是回應某個好朋友。
因為九型裡,我認的是第六型。

先跟好朋友說聲抱歉
在之前的對話裡,直接把你帶入六型。
我覺得這有失公允。
雖然你也認六型,但是到底是不是,或許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己。

另外一個好朋友茉莉(恩!你躺著也中槍,哈哈)
最開始也是認六型,經過一連的課程探索,最後她發現自己是其他的人格類型。

由於有這樣的生命經驗。所以我覺得,把你認定為六型,不是很妥當。
對不起。

-------------------------------------
這篇標題我定為自由。

呼應那個害怕失去。
因為害怕失去,我們就會想辦法「留住」
因為沒有看到已經擁有了,所以會繼續「想辦法」留住。
最初的感動,到最後則是壓力。不只自己有壓力,相處的人也有壓力。
會疏離,是必然的。
然後因為這樣的疏離,彷彿應驗了當初自己覺得「可能會失去」的預感。
所以當下一次類似的情況又發生時,會更努力。
輪迴一次又一次的發生。
檢討反省的,永遠只是問自己,是不是有什麼沒作到?
卻沒有想到,或許 不做什麼,就能得到。

在,《要失去?還是要擁有?》中,提到發感謝。
有好朋友私下問我,他覺得不容易作到,會有其他的想法跳出來左右。

事實上,我在那篇當中簡化了很多。
光有覺察,其實是不夠的。
覺察只是幫助你,從狀態中解離。
但是到底解離多少?不知道。
就算解離了,也有可能陷入另外一個『失去』的議題裡面。
所以會覺得很難發感謝。因為心還是沒有穩下來。
都還沒有站穩,怎麼可能有選擇去做動其他的動作?
這也是何以,我會建議去上課培養學習如何專注,或者練專注的原因。

這是基本功。紮實了。才有後面的感謝。
會覺得困難,是因為,沒有穩住自己。
練專注的好處,就是隨時能夠穩住自己。
只有讓自己穩穩的處在當下。
才有做其他選擇的能力。
否則很可能只是從這個害怕,轉到另外一個害怕。
上課的好處,就是同學會幫你守住,上台去示範的時候,底下的同學會一起幫你守。
練習的時候,至少有一位同學會幫你守。
有一個人在旁邊穩穩的坐著,穩穩的在。(恩,某好友,我用了你的關鍵詞,抱歉&感謝)
可以幫助你更能夠在議題的上好好的探索。

當然最好還是自己回家要練習。
曾經有好朋友,每次見面都會問我,是不是回家都會練習專注?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我沒有如打坐那樣,規劃一個時間練專注。只是利用零碎的時間練習。
同樣有效果。

之所以能夠發感謝,是因為在專注的狀態下,一次又一次的清理。
然後才有發感謝&祝福的能力。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描述得很完美。
坦白說,我仍然會有恐懼。
會莫名得擔心。
好朋友,我跟你一樣,在跟朋友相處時。如果對方回應的速度不如我預期。
我也會恐慌。
唯一的差別,只是在,當我覺察我正在恐懼、恐慌裡的時候。
我先讓自己穩下來。
然後重新看待整件事情。
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我創造出來的?

以前,我喜歡做預判,所以別人還沒做,我就有罪推定。
苦了自己,也影響了周遭他人跟我的相處。
有罪推定,是一種控制。
限制了我的自由。思考上的自由。心靈上的自由。
我用『預判』這兩個字。其實跟你告訴我,覺得對方變得冷淡。是一樣的意思。都是自己主觀的判斷。跟現實不見得一樣。
只是我們這樣認定而已。

我們給予認定or命名,然後產生情緒 或對應的狀態。
有些時候,我們知道,自己這樣做,不適合,不妥,可是卻無法自拔。


好朋友,你問我兩個問題,我覺得答案只有一個。
就是練專注。
能覺察,是一件好事 。
代表了有能力從某狀態解離。
但是這樣是不夠的。
因為即便解離了,慣性or驅力還是會繼續創造狀態。
所以只是在不同的害怕失去當中切換而已。

按照步驟來說。
前期只能夠覺察。不停的覺察。
因為專注的能力不夠,通常會分心離開當下。
所以只能靠覺察,如果能一直覺察。或許是好事。
不過,這是不可能的。
通常最後只會變成,『我以為我有覺察』,自以為有覺察,但仍在恐懼、擔心不安裡。
練專注的要點就是,知道分心了,就回來繼續守。

基本功要練。
練了才有體會。
這個體會,應該只有跟我一樣,練基本功的人能夠懂。
練了你就懂。
不練,我說的再詳細,你還是在不怎麼舒適的舒適圈裡面,繼續輪迴罷了。

只是上課是沒用的,只是知道作法也是沒用的。

中期,還是沒有辦法發感謝。
不過有個好處,是,至少能夠穩住自己,知道自己怎麼了。
穩住了,才有選擇後面要怎麼做的能力。

感謝,其實是後期的事情了。
純粹的感謝,沒有其他的意圖。
就只是感謝。
或者 也有可能是,當能夠穩住自己時,才更可以看到,與自己相處的人,到底做了什麼?
如實的看到全部。
然後,自然會去感謝。
到很後面,很後面,親子或親密關係都會改變。

我並不是因為發感謝,會讓我覺得舒服,或者有其他誘因才發感謝。
或許有那麼一點誘因。
坦白說,當你能夠發感謝之後。
世界回饋給你的,通常不會只有你發出去的那一份感謝而已。

關於練專注,我大概練了快一年。
然後某天淑華老師跟我說:『慶騰,你不一樣了』,我才突然覺得,自己跟以往不同了。
這個過程其實不容易。這兩年,有不少人都會回饋我,說:慶騰,你變了。
謝謝淑華老師,當初的『威逼利誘』,哈哈~

因為我渴望,能夠更自由。所以被抓著這個渴望。
嚐到好處之後,就更自由了。老師並沒有一直抓著我的渴望。
只是,因為我有渴望,所以時時提醒自己,練功。



平安喜樂&自由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清明的催眠(五):前世回溯新看法2016

其實我有好一陣子沒有碰催眠回溯了。

一開始,我並不是那麼清楚何以我後來很討厭幫人做前世回溯。
一直到最近一連串的課程中體驗之後。

我想終於對做前世回溯有一些新的看法。

前世回溯,的確很有趣。
如果純粹只是看前世如何如何,這樣很有趣。

但是帶著這輩子的主觀經驗與道德批判去看前世。
我覺得不太妥當。

NLP的基本假設有: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其正向意圖。
帶著主觀經驗&批判去看前世。
不管結果是什麼。
批判根部滿的還是自己。

這失去了做催眠探索的意義。

個人覺得,催眠探索之後,不應該會有那些:悔恨,內疚.....等等奇怪的心態。
應該是使人對自己或對世界更抱希望。
當覺察到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時,能夠檢視自己,同時能有新的選擇機會。
這才是做前世回溯的意義。

不管在回溯中看到什麼,要記得,這是你用現在的角度去看那個時候。
你會有,對那一輩子的註解&批評。
因為這些註解&批評,後面會衍生一堆的情緒。
這些都不是最初的訊息,而是自己加上去的。

看過不少做完前世回溯走火入魔的朋友。
覺得自己前世罪孽深重。
修行不該是一直做所謂的彌補。
尤其是飄渺不可確定真有其存在的前世。
當下是最重要的。
前世已經死了。
沒有完整的人生經驗,憑甚麼去批判那個以死的過去?
批判的還是自己。所以不停的拿刀劍插自己的結果,差不多就是內疚、自責....吧
本來沒有的事情,卻硬要有。
這才是業障吧!?
而且還是自己無中生有的業。

我不是那麼喜歡幫人做前世回溯。
如果只是要找理由批評自己,是差勁的。
何必還要牽拖無辜的前世?
包了一層又一層的解釋,不過就是 『不允許自己幸福』罷了。
帶著內疚 與自責,是沒有辦法贖罪的。因為驅力並不是為了人幸福。
只是自私的批判而已。

或許這個看法,以後還會有新的見解。
最後把標題加上2016好了。
也許以後有新的,再繼續寫出來。

清明的催眠(三):卡住要找老師?

朋友問我:覺得自己催眠技巧卡住了,怎麼辦?有沒有推薦的老師?
我問他想上哪方便的催眠?因為就我知道的大概分成兩個不同的風格
他指定要上NLP的催眠課程...
(還有其他種種的原因...,礙於篇幅我就不分析,因為我至少聽到三個以上的信念。)

-----------------------------
但是,NLP催眠課程就是那樣而已啊
愛瑞克森模式
我覺得這個部份,上課沒什麼作用
只有大量的練習,才有機會提昇技巧。

我個人覺得,NLP非常強調實做經驗。
本來NLP就是研究主觀經驗的一門科學

上課只是知道流程 & 觀念。
練習是在自己。
就NLP技巧來說.... 如果卡住,通常是自己的彈性不夠... 找老師,或許能解決 不過卡住的不是老師,是你自己覺得卡住 如果只是因為這個部份,我不建議找老師 那不過就是花錢去上課,上完覺得有收穫,過一陣子又覺得卡住。(不斷鬼打牆而已)
學習NGH&NLP到現在,從非常熱衷上課,到現在一年,我頂多排三次課程。
我覺得,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有些課程,我覺得,如果有足夠的練習,那反覆上,可以增加更多的經驗&釐清問題。
但是如果只是純粹 『一直上課』
我覺得,那沒什麼用。
因為沒有實做,沒有自己的經驗。
所謂的卡住,其實不存在...

我所知道的老師,幾乎每一個都有大量的實做經驗,除了本身是心理相關畢業的以外。也有老師是因為興趣而投入,因為想為自己進修有補貼而開課。
如果自己沒有 意願 or 膽量 去 練習 or 嘗試。
找再好的老師,也只是老師好而已。
(就好比,之前在兒美工做,有不少家長都以為,只要老師英文好,小孩英文就會好。我一直很納悶這樣的思維怎麼來的?)
純粹是花錢贊助老師增加更多臨場經驗值而已。
達不到最初的目的之外,還有可能增加怨念...

老師是無辜的喔.... 最後,我當然是沒有推薦老師(其實是有啦,不過都被否決。)

就愛瑞克森模式來說,我真的覺得,練習才是最重要的。
花錢上課,你一定會成功的被催眠或催眠同樣上課的同學。
因為那是一整個脈絡的
所有的人都是來學習的,所以願意配合,也需要別人配合。

現實生活中,一定會有卡住的情況
因為你遇到的人,不會是課堂中的同學。
case不會如課堂中的同學那樣配合指令。
有各種狀況會浮出來。
我認為,掌握某些關鍵,也是有效果的。
差別只是在於,是否自己把標準調得太理想化?
而給自己太多的壓力,然後一次又一次的『證明』自己卡住?(笑)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清明得做催眠(四):要失去?還是要擁有?

好朋友問我,知道自己有『害怕失去』這樣的驅力怎麼辦?
雖然我有回應了,但還是加寫一篇。
有覺察到,這是好事.
如果能經常覺察,這是更好的事。
如果覺察到了,能調整自己的心念,發祝福或感謝。那是超好的事。
恐懼為某一型的人來說,是很強大的慣行。
深深地影響著所有。
只是我們要得到底是什麼?
是消除恐懼嘛?
不,至少我不是這樣做的。
我並沒有想要消除我的恐懼。
因為會因為想消除恐懼而恐懼。會多一個機制害怕自己無法消除。(會擔心、會存疑)
因為恐懼為六型來說,是非常強大的驅力。
這個驅力在某些時候還真的非常好用。只是有的時候很煩人而已。

所以~
只是知道、發現自己『正在』『害怕失去』的『當下』
然後停止繼續。
接著感謝擁有。感謝需要感謝的人,在心中默念感謝,這個人為我帶來的種種好處。謝謝她(他)。
如此而已。
然後養成一個新的習慣而已。
恐懼還是在,只是當覺察的時候,就換個狀態而已。
以上是我的作法。
上課的好處就是,至少同學可以幫你守住。
同樣上課或之前有上過課的同學,幫妳守住或者發祝福。有些進程就會加速。
這是我覺得上課帶來的好處。
自己做,需要強大的我覺察&泰然的面對。
發現恐懼了,知道。然後開心。然後轉換。
如此而已。我把很多過程簡化了,沒有完全的寫出來(不然很隴長囉唆。)當然有機會的話,也可以聊天的時候分享清楚。
打字只能盡可能的讓人懂。沒有辦法量身訂做聽得懂得語詞。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20161126

首po在fb,貼在blog做記錄,方便搜尋


下午,幫一個朋友做催眠回溯。
首先我們先設定結果
接著我做了一個資源心錨
可能深化的不夠,所以錄到事件+狀態
中斷之後,我們又做了改變個人歷史
朋友因此多了一個新的狀態體驗。
然後同樣的模式換了幾個歷史事件去深化資源心錨&深化新的狀態‧

接著又把原來的資源心錨,弄成疊加心錨
最後花了大約40分鐘做回溯過去&探索未來
很高興最後探索未來有些新發現。
心得分享:
你一直問,怎麼做才能留住員工?
我,不知道該怎麼回,按照探索的未來,其實你是有留住的喔。
記得肯定、獎勵自己吧!
人,會因為害怕失去而多做了很多事情。而這些多做的事情,容易使被對待的人,充滿了壓力。
壓力狀態下,不跑都很難...
同樣對一個人很好。
驅力為害怕失去 & 驅力為感謝擁有。
前者注意力會放在失去,後者會看到所擁有的‧
散發的磁場&作法 以及之後的結果,也是不同的。

平安如意健康喜樂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清明的做催眠(二)裝睡的人叫不醒

恐懼,是 一次快速而有效的學習
尤其是為某一類人來說

模式通常是這樣的:
情境出現,調過去資料,套用未來...

舉例來說:
男女之間的相處。
狀況:為牙膏的擠法不同而爭吵

有一方振振有詞的說:你這樣擠,就跟我的誰誰誰(通常會是某個長輩)一樣,他就是這樣擠,然後他是一個 巴拉巴拉(通常都是負面否定的描述)
然後莫名其妙的就變成那一個誰誰誰,被罵的人莫名其妙,罵人的已經開始進入厭惡那個誰誰誰的狀態,而被罵得最後則是無辜到發火。
本來很小的一件事,卻變成人身攻擊 或 全武行 不歡而散。或相互提告。


真實情況是:
只是擠牙膏的方式跟記憶中某個人相似而已。
這個部份是真實。

虛假的部份是:
那個誰誰誰的品行,同時被套用在自己看不滿意行為的對方身上。不知不覺就連在一起,同時這樣的貼上標籤,認定這個人就是如此。

----------------
裝睡的人叫不醒。
生活中有足夠的事證,可以得知,如果當事人不願意看見。
那麼就算東西在眼前,也是視而不見。

八月份去竹北上課
第二週的課程,我分享了一個我上週下課後發生的事情:

開車回家的路上
我走國三回台中,轉到國4
從交流道國4
我慣性的以為交流道向左切三次才會到內線
因為從平面上高速公路是這樣的

我切了兩次之後,沒有看到分隔島跟地上的反光條
只是在我要切第三次的時候,我習慣會回頭看左後方,避免有來車在死角。
這時候我才真的看到左邊是分隔島,我仔細的看了地面,才看到地上還有埋反光的標示。

如果還有人看不懂,那我再舉一個例子:
大家應該都有找小東西,諸如鑰匙、零錢包....等沒有辦法像找手機那樣撥電話發出聲音就能找到的物品吧!?
有沒有過,找得半死,就是找不到,隔了幾天卻在很明顯的地方看到要找得東西?
或者 旁邊有家人朋友,突然跟你說,東西就在那啊~(手比著)然後你才看到?

回想起來,是否都有當初在找得時候,認定小東西,就是在某個區域?

小物品就在那裡,它沒有跑位。
但是因為我們認定它應該在那裡,所以我們看不到它。

這兩個小故事,你可以說,都是因為 偏見 or 我執,所以看不到。
生活當中有多少類似的事情不斷發生?
而我們卻沒有覺察到一再的重複,
卻覺得痛苦 或 好奇 想要 『找』到解決的方法?

好比小物品,就在那裡,很單純的出現在眼前。卻視而不見
有很多問題的答案其時都很簡單。

活在當下,不容易,生命中有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套用經驗,然後反應。套用推測,而後反應。我們習慣了這樣的反應,卻忽略了,很多時候早已經偏離了真實,而不自知。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那些算命的543:兩個抉擇的問題,要反問自己

再一個塔羅社團當中看到一個同學po文問一個牌陣。
『對方是否為我在xx生意上的貴人』

我個人是,不喜歡這樣的問題的。

鑑於,之前在社團裡有說過一些話,被人拿去用卻沒有載明出處,我雖然以我喜歡低調來安慰自己。但是文字創作,有自己的理念與想法,被人拿去用,變成她的說法,我還是覺得不舒服。
所以還是寫在自己的部落格,最保險...

分享一個故事:
有一個獵人,手上抓了一隻兔子,走到一個鐵板神算面前,問算命師:『兔子未來會如何?』
算命師看了獵人一眼,回答:『兔子未來會如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牠在你手中,下一秒你要牠生,牠就生,你要牠死,牠得死。』

--------------
我對於很多人很愛問的那些,舉凡:
是不是真愛?
能不能考上?
可不可以達成?
.....
族繁不及被載

我都會想起上面那個故事。

是不是你的貴人,不應該問塔羅,而應該反問自己。
這種事情,取決於自己的心。
塔羅或其他占卜,只是工具,不是主人。
你讓占卜的工具幫妳背書,這個很奇怪。
使用工具的人是你,但是決定 是非對錯正反的卻是手上的工具。
自己無法決定的事情,卻要交由冥冥當中的一切來幫忙決定。

是不是貴人?假若占卜出來是,但是最終結果你自己覺得不是,然後呢?
從此不敢再自己開占算?覺得自己占算都不準?
因此而學到的,就是 自己占卜很難準!?(這實在是....,只能....)

以修行來說,我覺得這樣很不負責任。
好比我不喜歡用催眠來幫人看未來的另外一半一樣。
是不是真愛,自己去評估啊。
有各種方式可以評估,何以要交給一個沒什麼根據的一次催眠?
雖然我曾經有客戶因為催眠當中的情景,而覺得找到『真愛』
但是我仍然不喜歡這樣的作法。
因為尋覓得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唐三藏取經,因著有路途上一切的困難,才有取經之後,後人神怪的創造。
如果那時有飛機,三藏法師搭上飛機抵達印度然後拿了經文,就回國,那麼後面就沒有西遊記這樣的章回小說。

是非對錯正反....這樣抉擇的問題。
之所以人會想問,不過就是因為自己想要偷懶,不願意承擔責任。
自己占卜自己,假如心存僥倖,那麼就算冥冥中的一切想跟你說什麼,你也是看不到的。

如果有人找我,要算是否是貴人?是否是真愛?我都會反問:你自己覺得是嗎?
如果你自己都覺得不是,那何必要算呢?
會想問,只是因為 擔心萬一他是?
不會有這種結果,他是不是,取決於你自己的命名,而不是占卜的結果。
占卜,不該是幫妳背書的工具。
好像需要這個工具,認可,然後自己才有信心。
這不是很可笑嘛?
決定權、主控權,居然不在自己手上。

深受NLP影響的我。
把占卜,定位在 彈性,這個部份上。
占卜只是增加自己的資源&彈性而以。
彈性,代表了,可以供選擇的方案。
三個以上才叫選擇,兩個只是抉擇。
以目標導向來說。
只有在資源狀態下,人的彈性才會一一的浮出。
心要夠穩,才能夠幫自己找到彈性。
在波動當中,找到的很難是資源,通常都是豬的隊友....
即便是同樣的故事。因著每個人的不同,著重的點也會不同

會問那些抉擇的問題的人,基本上心都在很慌得狀況下。

我自己占卜,我通常問的是,如果我想增進關係,我該如何做?請塔羅牌指點...
不過後來學了梅花易,更加的文字化,反而更適合我。
占卜的目的,是在趨吉避凶。
占卜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一種參考!
決定事情的只能是自己,因為後面的果,還是自己要承擔。

之前有朋友問我,有些團體,喜歡用內靈來決定事情。
問我的看法。
我能有什麼看法?
你穿上了一件衣服,就不是你了嘛?
或者換了一張大頭貼,就不是你了嘛?
真的做決定的,還是自己啊,做了決定要面對後果的還是自己啊。
那用那些奇奇怪怪的方式來做決定,要做什麼?
說穿了就是『自信心不足』&『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到害怕』而已。

『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到害怕,然後自己又沒有信心』。這樣的人,最容易被恐嚇,最容易被影響。
白話來說,就是『肥羊』
隨便講幾句話,就能夠任人宰割的肥羊。
可惜我就算講明白了,肥羊通常也只是覺得這個人算的不准。

活在當下,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然後才會有彈性&資源出來。
否則套兩句現在很流行的:『都是假的!哎喲我的眼睛啊!』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20160329

媒體帶風向的第二天
理智看待問題,試著 覺察 並 跳出 自己情緒的掛勾
如果有憤怒 或者其他的情緒產生,自然會找到支持這些情緒的所有 『資源』(可以是 事件、人 或者 什麼......)
這會讓人走向某個單一的方向,深深地陷進去...

社會議題,是否該製造對立or仇恨?
理智的想一下,是否是你我都該面對的?
某人的作為或許可惡
但蓄意煽動渲染挑動的媒體,也是幫凶之一

我,想請,朋友們
請停止分享這次事件的照片,除了避免二次傷害家屬。
也可以避免,自己 跟 周遭的人 陷入某種無謂的 對立、仇視狀態
很多事情正在逐年發生。
不該僅僅只是 某人、某團隊、某黨、某政府的責任
你我都該盡一份心
誰該負責,你我都有責任,如果仍要陷入『選出來的人該負責』卻忘了 『賦予權利的人』是否也該負責?否則又是新的一輪口水戰。口水噴完,下台一鞠躬,事件仍然會一再發生。
也不是『那是某689的責任』,曾幾何時,我們學會了 把責任丟給別人了?
或許 挑別人的錯誤 比看見(覺察)自己更容易吧!?

撻伐是宣洩的方式之一
當然能夠生氣,但是如果生氣沒有作用,除了增加更多的對立、仇視,社會氛圍 有機會改變嘛?

媒體的操作,使我們漠視、無視、甚至可能開始 防備周遭的人。
社會仍有愛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資訊仍然不對等得情況下,被媒體牽著走,妥當嘛?
媒體辦案歸納原因 這樣ok嘛?你我正被深深地 帶往某個方向

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學習,也需要覺察。
獨立思考,意味著 盡可能使自己,不被資訊左右而產生情緒,理智、客觀、尊重的 去看 所有的訊息,從裡面發現 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 有幫助的 觀念。是有幫助,而不是情緒發洩。

(小聲的說:其實陷入某種憤怒無可控制的狀態,跟那些殺人犯其實在精神上沒啥兩樣,都是朝向毀滅啊~)
當情緒走向極端,思考也會走向極端。
浪漫下的失身
憤怒下的失手
都是無盡的悔恨啊~

社會仍有愛,人與人之間仍有人情味
如何讓彼此更有愛?
是你我都該思考的....
如果組成社會、國家的你我,仍然不願意思考&面對。
那麼隨機的事件恐怕會越來越密集
恐懼、害怕、擔心 只會造成防備&孤立or 仇視....
不會有 溫暖 產生...

昨天會把自己的發言隱藏,正是因為我按了發佈之後,覺得不妥,寫得時候很有fu,發佈完,卻覺得耗損&不安。
所以轉貼某名人的觀點,同時讓自己去睡一覺,放鬆之餘 也 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可以重新看待這個事件的種種。
早上起床,點開某個youtu的訂閱,評論節目一一當起柯南&黑傑克,這.......怪怪的....
我沒有再點進去看,因為昨天的某個挑戰新聞,模式差不多,我希望能有更多其他的討論,而非 被情緒煽動~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捨不得發火就是好男人?


有句話說,慈母多敗兒。
為什麼?
兩性互動,其實跟父母小孩互動差別不大。
都是學習。

隨著成長環境的不同,生命經驗的積累,人都會有不能被觸碰的地方。
在情感裡面。
我個人覺得,想怎麼要求別人,那至少,也要那麼要求自己。
如果要找『捨不得對自己發火的男生』 ,那麼自己也要做一個『捨不得對男生發火的女生』。
這樣感情才會長久。


『捨不得發火』、『不屑發火』、『不發火』
就結果來說,其實沒啥兩樣,到底 是哪一個無從區分。
假若一定要區分,我會把『捨不得』這句話 當作『甜言蜜語』,為情愛加溫用的。

人都是相對的。
所以該問自己的是:什麼樣的情況下,自己會『捨不得發火』?

就相處而言,會到發火,其實還蠻嚴重的。
那表示有一方,長期的忽略另外一方的訊息。
必須用『生氣』、『暴怒』來讓對方有感覺

假設不論你做什麼,另外一方都不發火。
我不認為,這是愛得表現。
我反而覺得,不發火的一方,根本就不重視你。沒有把妳放在同等、相對的位置上看待。
人在高度壓迫下、生命受威脅時、覺得對方幼稚、想從對方身上獲得什麼....時,才有可能不發火。
  •  高度壓迫:上班受上司刁難,為了糊口,忍氣吞聲。
  • 生命受威脅時:面對手上有武器的人時。(那時後會大聲呼和,通常是發自內心的恐懼,而非怒氣。)
  • 覺得對方幼稚:何必跟幼稚的人認真(計較)?
  • 想從對方身上獲得什麼:這個其實很接近高度壓迫,為了什麼,而忍而不發。因為是『忍而不發』所以我把這個另外歸納出來。
  • 不把你當人看:都不把你當人看了,何必浪費生命...生氣?
你無從知道,對方 是不是 捨不得。去驗證這個『捨不得』也很無聊。
生氣是某個情緒點的爆發。
是一種宣洩,也是一種指標,表示雙方之間的溝通,有一方有表達,但是另外一方長期的沒看到或者視而不見。

長期要一個人捨不得
那麼等同於允許一個人長期的 放縱。
或者 甚至,等同於允許自己長期的忽視另外一方的情緒。
這是危險指標。

當然啦,如果只是玩玩感情,我上面的都不成立。
我談的是,如果想 『經營』感情的話。
經營,是把對方 擺在『與自己同等』的位置上。
只有雙方都是對等得,經營才會長久。
你跟朋友相處,你能夠容忍朋友把你『踩』在腳底下多久?
10年?20年?30年?還是1秒鐘都不可能?
如果你自己都無法忍受,那又何苦 訂 這樣一個標準,要另外一半去遵守?
這是一個 捆綁的信念。捨不得,才是愛!?

捨得,捨得,有捨,有得,捨不得,什麼都要抓緊緊,身體與心理是一致的,你的手能夠抓緊緊多久?都不放鬆的結果是什麼?
要對方捨不得,等同於讓對方一直都是緊繃的狀態。
那是你的愛人,而你捨得讓他一直都緊繃。
那是你的愛人,而他只能『不得』發火。

我打到這裡,突然覺得,捨不得發火的規條,跟 不得發火 其實沒啥兩樣,就是規定對方『不得發火』嘛。
哪有什麼 捨不得?



你的好意,我知道,但請容許我有接受的選擇,好嗎?

續 前一篇(打了很長一串,很怕當機,乾脆用blog來寫續篇)

我知道 我個性很直
但是 我很討厭 有一些人會說 『你這樣不好........』
用一種好像醫生發病危通知書的口吻,宣判好像我不照『they』的意思,我就是公害一樣。

我接受你們對我的批評
但是 我不接受 因為 我沒有贊同你們對我的批評
導致你們內心 覺得不舒服而繼續要我 『臣服』

對我來說,那個是你們內在自己的不接受
不接受 『我不接受你們『勸導』的行為』
而衍生出來的『以為』
『以為』只要加大力度:語氣、語速甚至語調 或者甚至語詞
就能 讓人『就範』
但是,事實上是........每次你這麼幹得時候,對方反而越不接受
而你會越氣....
心中萬般無奈的想『老子(老娘)是一番好意,為何要糟蹋我?』
我討厭滿口說『我都是為你好』 的人。或者 沒說出來,可是表現出來就是這樣。
當以這種心態為理念時,就看不到 『自己在做什麼』。
只會以為,自己是對得,沒有辦法去看到『對方的反應』。
那個為你好,不是真的 『為我』好。
那是為說這句話的人好,主觀認為這樣是好,強迫別人一定要接受。

續上一篇的說法,真正糟蹋自己的,是自己。
建言,一定要被採納嘛?
肺腑的建言,不被採納,當然會很不爽。
但是 真正能作主的是建言的人?還是被建言的人?
建言 為 說建言的人來說,或許是 有效的良藥。
但是,為 被建言的人來說,不見得是良藥,也有可能是毒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確是這樣。
但己所之欲,施於人,仍然需要多重的考量。
(好比有的人就是對花生過敏,你不能因為自己愛吃就覺得給這樣的人吃沒關係!)

我接受你們對我這樣的脾氣 的勸說。
我知道,你們是好意。
但是,我都這樣 活了快40年。
我知道這將近40年的生命經驗中,我調整了什麼,我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我學習到了什麼。
所以不要再用一副,『你跟我不同 = 異類(或者 沒被人教訓過)』的口吻,跟我說話。
我一定會很肚爛,而且 會把你給我的攻擊 『加倍奉還』
(然後你會更肚爛,我可以保證。如果你願在乎我的反應,那我也會珍惜你的話語,否則你只是更氣而已。)
---------------
在學習的過程當中
我學到的是:
我可以不認同,但我可以學著去接受
唯有 我接受那樣的事實,我才有 其他的視線 去看到其他的可能。
如果我不接受,那我只能那樣認定,而無法有其他的彈性。

好比在家跟父親相處,其實我很討厭廁所有異味。
之前,每次,只要聞到那個臭味,我內心那個很討厭的部份就會啟動。
然後最後的結果,就是導致,我跟父親相處的不愉快。
因為我只有一個觀念是:他這樣不好,都是他的錯,他要改。(但是我一直都沒有開口跟他說)
我父親其實不清楚他哪邊得罪我
只是繼續認為我的脾氣不好.....etc
我並沒有想要改正他這部份的觀念

不停的安排自己去上課的好處,就是 能夠藉由別人在課堂上發生的事情,來內省自己。
後來我發現,其實我跟我父親最大的衝突點,不是他的行為。
而是我內在對於 廁所異味 的厭惡。
我接受我父親會把廁所弄髒弄臭,這件事 。
即便我聞到臭味仍然很厭惡,但是 『這個』不會跟 父親完全連結。
我不會再去『勾』相關的經驗 來支撐 我厭惡父親的這件事。
然後我就發現,我看到我父親的時候,自己比較平和,可以正視他,可以跟他談話。
--------------------
所以我做了選擇,然後不停的蓋台,把原本的意思抹殺掉了,然後還很氣,覺得都是老爸不好,只要他..........,就沒這個問題。

直到,其實我只要接受廁所有異味這件事,就好了。
那或許是我老爸造成的,或許可能也不是,反正它就是臭嘛
不喜歡,關上就好了,在不然 就掃給它沒異味....

給人發建言,其實也是這樣
不被接受的建言,當然很生氣。(我以前也沒少幹過這種事)
後來跟一個老師分享這個部份。她問我『到底是誰要說?』
然後我就『醒』了
是啊~ 我自己『愛說』的。
何以對方一定要接受?


一直以來,都在練習,別人有狀況,看到,知道,但是不一定要說出來。
其實這對於愛說教的人來說,不容易。

看到別人這麼做,感受到自己被這麼做的感覺。
覺察自己可能也曾經這麼做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做了選擇,然後才有了結果

(這是在fb發的文章,我把它完全拷貝過來,反正是我自己的言論,因為又寫了一篇續,需要一個啟...呵呵~)

很多時候,是自己做了選擇,然後才有了結果
昨天有個長輩『分享』自己『被社會磨練』然後才有了現在的『她』
我只想說,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都不一樣
如果只是分享,那就無關對錯,但也請不要硬貼標籤在別人身上
我不願意被貼,你還要硬貼,我會不爽,我一向都是不爽就會變大砲。
因為那不是分享了,已經變成一種 『看不慣的鄙視』&『非要自己認為正義的蠻橫』

只要活著,就不時會受社會的『薰陶』
有的人在生命中,選擇了改變
改變,是自己選擇要變得
卻牽拖是因為『they'的問題...
我常常會問自己,如果人生重來一次,那些現在認為曾經做過得蠢事,我還會不會再做一次?
這個答案分為兩種
一種是我帶著現在的生命經驗穿越回到過去,那當然是不會再做一次。
另外一種是我仍然是白紙,帶著一樣的習氣,又重活一遍,那答案當然是『會』
有那樣的生命過程,才有現在的我
如果你無法接受過去事件當中自己的選擇
那不過就是一直在與自己做對抗(而且是 無意識的)
通常來說,最後都會演變為『they'的錯
然後自己都會對外說自己有多好,『they'有多壞
如果要論事情的對錯,那樣的陳述或許雖然不客觀,但是或許能瞭解事情。
但是,如果要論自己能否放鬆&解脫 或者 更深一層的學習進化。那麼那樣的描述,不過就是自我逃避而已
不是社會要你改變,而是自己選擇改變
因為自己判斷那樣的改變有助於事情的進展
責任在於自己,而不是那些『they'
你可以選擇不變,那會有 不變之後的果。
你也可以選擇變,那也會有 變 之後的果。
選擇權在自己,果也是自己在承受。
NLP常問的是:想要得(果)是什麼?
然後 塑造因...
如果都推給『they'那麼自我修行昇華的可能就無限被拉遠。
而且還會一直都不明白,為何世界是這樣?
然後深深陷入自己創造出來的苦裡面。
大多數的苦,都來自於,自我意識的念頭...
因念頭而有了後面的果
如果只是清明的活著,苦,其實不算多...
至少當能夠看清的時候,那個苦,或許 根本是樂....
只是以為是苦...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論 三姐弟事件

三姐弟布丁事件wiki

三姐弟布丁事件新聞串

蘋果懶人包

剛好有 follow 到這個新聞

台灣人很有愛心,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沒有吃過三姐弟的布丁,所以到底好吃不好吃?cp值高不高?這個我無法評論

只是利用媒體宣傳需要愛心,似乎是 這幾年的 『趨勢』?

上個月,朋友用line傳了一則訊息
大意是有個媽媽,老公跟小孩要開刀,可是家境清寒需要籌醫藥費。
然後不想收捐款,想靠賣巧克力 自己籌款...

巧克力我買了,但 良心說,沒有很好吃
我買的是 愛心(同情)也不是巧克力。
但如果要我再次購買,我寧願捐款。
因為真的不好吃,買了我也不會吃,浪費食物。
製作包裝都是成本,捐款比較實在吧?
利潤不高,醫藥費要籌到何時?

網路上 , 需要幫忙的人不少。
那些 『真的』自力救濟 的人們,只是 日復一日的重複自己的行動。直到有網友在臉書等平台『宣傳』。他們也沒有靠網路請求同情。日復一日,努力掙錢...
看看那些賣雨傘、賣報紙、賣口香糖 的老人們,他們不懂網路,但是很努力的每天出門賣東西。

再說一個例子
去年買車,剛好交車前,有車友 分享 台中榮總附近 的一家 三好洗車場
2007年的新聞:佛心助精障 洗車有『三好』


洗車場,並沒有經營臉書,其實都是車友相傳而已。
在這邊也幫他們宣傳,因為真的很便宜,洗車+打蠟 才200,如果要整理車子內,在加100。聽說休旅車費用多50...(不確定,因為我沒開休旅車)
不管怎麼說,都很便宜。

我個人覺得
如果 初衷是『自力救濟』,就請把自己的 『商品』搞好。
因為媒體報導之後,前幾波的人潮,買得都不是商品,買得叫做『同情 or 愛心』
以巧克力來說,我覺得10塊錢左右的大波露還比較好吃。
我算是前幾波的人潮之一。

洗車廠老闆,是自力救濟。他很努力,真的很努力。而且心腸很好,我有些刮到的地方,它會拿粗蠟幫我磨一磨...真的佛心來的。
享受好得服務,又能做愛心,一舉兩得,這種事,我樂此不疲....
所以平均45天~60天,我會去光顧一次。

巧克力,我不會再買,如果品質一直是這樣,那我想還不如接受小額捐款...
因為我聽說光是包裝,一盒巧克力實際利潤還不到80元。
我們蜂擁而至的愛心,有絕大部分,是廠商拿走了
與其重視那亮麗的包裝,還不如想辦法 弄好 商品:巧克力。
賣得是巧克力,不是包裝,也不是愛心,也不是同情心。

布丁事件,我只想說:他們賣得,並不是布丁。
在事件當中,我沒看到誰說 他們的布丁好吃。除了同情,還是同情。
(不管那個自殺是不是真的,利用的仍然是 同情)
布丁 從來都不是 商品...
看到于美人在新聞哇哇挖帶風向,覺得網路霸凌布丁姐弟,覺得這位名嘴沒做功課, 還沒清楚事情就急著運用自己的力量。是啊,你是幫了他們,但你仍然不是因為他們自力救濟賣布丁而幫忙,你仍然是因為『同情』。
就如同 教授 在發文澄清事情始末的最後,問到....愛心 能賣多久?
而我也想問:同情 又能賣多久?

如果賣得是愛心,那麼請珍惜。
如果賣得是『商品』,那麼請好好經營。
.台灣人很有愛,願意在自給有餘的情況下,伸手幫助需要的人。
請珍惜這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