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這樣是不是很軟弱!?

好朋友剛失戀
陪伴過程中,他問:『我這樣是不是很軟弱』?

我回答:留意你自己的解讀
-----------------------------------
失戀是一種狀態

是我們脫離了親密關係之後,重新找回自己的一個過程

好朋友在戀情裡面,跟對方的相處是比較緊密的
所以難免在戀愛關係的過程裡面比較容易失去自我,比較容易以對方為中心,比較容易因為對方的需求而放棄自我的需要

這樣的相處情況,很容易在失去親密關係的感情之後,要花很長的時間找回自己。
所以留意自己的解讀很重要,那影響了找回自己的時間

好朋友說,對方在要說分手的時候,寫了一堆東西給他。
他覺得對方說的都很有理。
我感覺,好朋友似乎走入一個過度自責的狀態。
所以我問他,經歷了這麼多段的感情之後,此時此刻,你有覺得自己有任何的進步嘛?
他回答我:沒有。

於是我跟他說,那麼這次對方在分手的時候寫的任何東西,都是狗屎。

基於好朋友,在情愛親密關係相處的情況裡面,比較容易沒有自我的延續。
現在的狀態,仍然是那個延續而已。

如果好朋友在這重新找回自己的時候,對自己做了任何的定義。諸如:軟弱、理由很多、對方說的都對....
那麼這是自虐的,分手是關係的破壞,從此以後,兩個人都難回到那個曾經的親密裡面。
所以就分手這件事來說,是很不舒服得,在這麼不舒服得情況下,繼續拿刀刺自己,何苦呢?
何況,當定義了軟弱,勢必為了『去除』軟弱,於是又做了過多的『堅強』
心靈的盔甲,心靈的防禦,茉明得就又堆的更厚了

關於那些分手時對方寫的那些指責。
我有一任女友,在戀愛的時候,非常喜歡寫很多基於『都是為你好』心態的對話給我。
所謂為你好,更多的時候,只是為了自己更好而已。
相對於反省自己,指責別人更容易。
關係是雙方共同經營的,先下手為強,指責他人時,看起來自己就不用負擔、承擔什麼責任了。
我在那段感情當中明白,在任何關係裡面,都要保持自我。
一旦自我消失,那麼別人的『為了你好』就會像病毒一樣,不斷的侵害自身心靈的防禦體系。
我的那段感情,消逝得很快。
當我發現退無可退的時候,感情銀行裡面已經負債累累了。
因此我明白,當一個人打著大義名分『我都是為了你好』而說任何話語時,真實的情況,不見得是為了你好,更多的時候是為了自己好而已。
在那樣的模式裡面,如果仔細去看所謂的為了誰好。有很多邏輯都是互相打臉的。
如此的相互打臉的邏輯裡面,假如另外一方要遵守,就很容易進入一個退無可退的死巷裡面。定規矩的人通常都不守規矩。而一旦另外一方守了規矩,經營感情的責任就通通是守規矩那方該承擔的。那麼關係失衡到毀滅的速度就會很快。
正常人,當自我被限縮的極限,就會反彈,那個反彈容易成為雙方決裂的導火線。
那麼分手的時候,任何一方寫的『為了誰好』的建議。
實際上就是發洩而已。因為自己不想承擔分開這件事的責任,不願意去看自己在感情當中的問題。甚至關係當中的期待落空而產生的情緒。這些通通都轉成對另外一方的指責, 反正都要分離了,發洩&指責。這樣好像自己就不用面對問題。這是另外一種極端的逃避。

在找回自己的過程裡面,好朋友容易想很多。
即便我很久之前建議過他,要維持打坐的習慣。
甚至後來我繼續去進修,找到了其他走入專注的方法,我也有分享給他。
但是他仍然沒有去做。
於是我不再建議他那些快速可以走入某些狀態的方式。
我建議好朋友,找個需要手作的課程來學習。
手作的東西,通常都需要很多專注,否則就容易失敗。
比方糕餅類、木工類、烹飪類...
在感情裡面容易失去自我,分手後又容易想很多的人,在失戀的狀態裡面,與其請他『不要想太多』,不如請他『轉移注意力』
想很多,就容易過度解讀,把沒有的事情硬是對號入座成為有。那就很糟糕。

好朋友不缺領悟力。
既然如此,與其去鑽牛角尖,還不如去追尋那偶然的頓悟。

去年失戀之後,我對於手作的事情更投入了。
與其去想,謂何這個人要離開我,想破頭,責備自己過頭,對方也不會回頭。
何苦呢?
轉身拓展自己的生活質量,才是重點。
逝去的已經逝去了
與其去苛責去找原因,不如去學習。
頓悟,需要的是專注。專注狀態下,很多時候某些靈光乍現,跟當下正在做的事情沒有關係。可是就是通了。

陪伴失戀,最糟糕的就是去找原因,何以會失戀、何以會分開!?
找到原因又如何?對方不會回來了。會走到失戀都是有很多長期積累的怨念。
不是一個原因造成的。
兩個人會在一起,必然是很多個喜歡&愛的理由,所以才會漸漸彼此吸引
分開也是一樣,不可能是單單牙膏擠的位置不同就分開。
更何況,失戀本身就是一種不舒服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還去找謂何失戀的原因。
那不叫陪伴,那叫推朋友下地獄。
失戀是苦,在這些苦裡面,有失落、失望跟失去。已經夠自責了。
找原因,不需要這時候找...
這時候找原因,只是讓失戀的人更痛更迷惘更心情低落而已
走出失落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一定沒有找原因這項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因解讀帶來的問題


好朋友說:就算知道別人的處境,但不容易真的換位感受對方的感受,除非對方說出來。
問我這個問題嚴重嘛?

接下來他覺得自己這樣是因為自己太過理性。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就算知道他人的處境,想要感受對方的感受,理性來說,感受的仍然是自己的感受。
只是自己誤以為這是對方的感受而已。
想要真的感同身受,不是不可能,而是在於,自己是否能夠清明!?
如果不夠清明,落入了腦袋的不斷判斷與解讀。那麼所感受的,就不是當下第一手發生的。
而是事後創造的。

好朋友想要有一顆柔軟的心
舉的例子是,因為他人發生的事情,自己無法換位感受對方的感受,除非對方說出來。
他的解讀,會這樣,是因為自己太理性。

或許有不少人覺得,理性就是會無情!?
仔細來想,理性真的就無情嘛?無情就等於理性嘛?
理性的分析裡面,就沒有感性嘛?
我去上課,上台當個案被示範。
身邊陪伴探索的老師,是非常理性的運用自己所學&經驗來幫助、陪伴我
整個探索自我的過程,是非常理性的
可無情嘛?不,我覺得溫暖啊
可要說完全只有理性嘛?不,那是理性跟感性並存的

人很難絕對的理性
即便NLP
NLP用各種的假設來當彈性
步驟來說是理性的,但是探索的過程,不會只有理性。
必然帶著一點的好奇,一點的陪伴。

想要有一顆柔軟的心
卻因為除非別人說出來,否則自己無法換位感受對方的感受
所以覺得自己沒有柔軟的心!?
講實在的,因為我自己非常的K,所以多數的時候我是比較自我的。
我沒有太管別人的感受,當然因為生活上言語的白目,會收到一些身體上的反應。
我不是很確定這些到底是對方的還是我自己的,所以過了就過了。
我比較少停下來,再去想,那到底是怎麼回事。
因為已經過去了,這時候再回想,只是加工而已,並不是真的當下的感受。
舉個例子來說,你喝了一杯非常棒的咖啡或茶品
整個過程,必然會先有香氣 ,然後是入口的感受,在嘴巴中的感覺,以及吞下後的尾韻。
如果喝完之後,想要分享感受,訴諸於文字,酸甜苦辣之類的
要重新在嘴巴裡面模擬出同樣的感受,那是困難的,更多的只是腦袋想像,然後拼湊完成。
這已經不是之前那個當下品銘所擁有的感受。

想要有一顆柔軟的心
除非別人說出來,否則自己無法換位感受對方的感受
這裡面有太多的解讀,以及解讀之後的再解讀
於是清明就沒了,也遠離了當下同時也遠離了那個想要
除非別人說出來,否則自己無法換位感受對方的感受
這有什麼不對或不可以嘛?
我如果覺得不舒服,我都會明確的說我不舒服。
好比中暑的不舒服,可別人是否會換位感受中暑的不舒服,那是他的選擇
因為他人無法換位感受自己的感受,就是不柔軟嘛?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柔軟的心
只是如果報章雜誌上有寫出某個地方缺愛心,能力所及之下,我也會去幫助
可這樣就是柔軟嘛?我到是沒有想要去解讀自己何以要這樣做
太多的解讀,只會搞死自己而已...


除了解讀解釋之外還是解讀解釋
柔軟在嘛?想要有柔軟的心,其實不難
想怎麼軟就怎麼軟啊
這不是很難啊
解讀自己何以無法擁有柔軟的心原因,並不會為自己帶來柔軟啊
解讀之後,覺得自己沒有柔軟是因為太理性了
於是又覆蓋了一層解讀
信念其實就是層層解讀覆蓋之後產生的果啊

生活上,除非有人講出自己的不舒服,否則誰他喵的一天到晚的去管誰怎麼了!?
我知道有幾個朋友可能失戀可能生病可能....,可他要是不說,我就當作他過還可以。
如果這樣會被他人批判為無情、冷血
那也是他人的解讀啊
我不可能為了改變他人的解讀,然後也認同自己太無情太冷血
這是糟蹋自己啊
一個人如果無法清楚的認知自己是什麼
那麼就會像那個父子牽驢進城的故事,人云亦云,有的人說父親該騎驢,有的人說兒子該騎驢,有的人說兩個人都該騎驢,有的人說兩個人都不該騎驢。
沒有自我的人,就很容易動搖
因為誰說的都他X的聽起來有理

想要有柔軟的心
該追尋的是,如何柔軟
而不是去解讀自己『何以不柔軟』的部份
處理了不柔軟的部份,不代表就擁有柔軟啊!?
把蛀牙挖掉,並不代表口腔就健康啊,只是那顆蛀牙被拿掉了而已啊。

仔細想想
除非他人說出來,否則自己無法換位感受對方的感受
這不柔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