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你是否正逼著自己喜歡的人變成自己不喜歡的人?

志強抓著頭髮懊惱的說著:『她不再像認識的時候那般小鳥依人,我想不明白,為什麼會變得越來像我老媽,總是管這、管那,專制又無法溝通....』
-----------------------------------------------------
淑娟一臉哀傷的說著:『剛開始,他是那麼的充滿自信、充滿活力,又是那麼的富有責任感,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像我那沒用的老爸?總是用一個一個的藉口來掩蓋自己的逃避?』
----------------------------------------------------

上面的人名都是虛構的,但是事件是否看起來很眼熟?
我經常會聽到情侶、夫妻,說著剛認識的時候如何,在一起後如何,然後最後又如何,為什麼會這樣?

前幾個禮拜上統整課程的時候剛好上去做了一次能量排列,讓我在次理解到某人說得:生命就是一道道的功課。

這份功課,其實沒有繳交期限,很多時候只是一種體會,一種覺察,一種換個方式『活』。
就好像另外一個人說得: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開始的學習對象不外乎是我們的父母、或是照顧我們長大的人,因此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帶著那樣的『程式』長大,不管是我們喜歡的或是不喜歡的(個性、行為...)。在某部電影裡有一段話是這麼說得:『父母是帶著他們的局限性把我們養大的,他們會跌倒也會犯錯也會讓我們承擔後果。不過如果我們幸運的話還會得到他們的愛,如果愛得很深局限性也不會在是個問題。』

小時候我很討厭我母親,總是會碎碎念,但實際上我現在也很容易『碎碎念』。
在我活到現在的日子中,我非常討厭我父親總是一付事不關己的樣子,但我學的越多,我就越發現,我也經常像我老爸那樣,一付置身事外的『高人模樣』!不僅喜歡的會影響,不喜歡的還是會影響,因為都同樣『在乎』或者說,都同樣是『注意』。因此也許小時候被管的很嚴,長大了對待自己的小孩則變成放縱,或者也許覺得父親很無能,找得老公一定要很有能力。事實上,也只是在彌補自己某部份的缺憾,但更多的時候是在邀請對方成為自己討厭的人。所以對小孩很放縱,無形上就是邀請另外一半必須永遠當黑臉,管這、管那最後還是管到放縱的兇手身上,可自己願意被管嘛?

聽著朋友說著,另外一半總是藉口放鬆而去玩遊戲或者做些非工作相關的事情,但卻沒看到對方獲得放鬆,往往卻是看到隔天的疲倦。
我很肯定的說,不管怎麼問、不管怎麼說,對方一定會咬的死死的:我只是在放鬆調劑。即便是就算是外人、不管了不瞭解,都看得出、聽得出來,這是一種『逃避』。

失志、失意、失業....等等人在沮喪、意志消沈的時候,最需要的是什麼?
也許答案很簡單也很容易回答,但實際上我們更容易做的卻是什麼?
在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你是當事人,你希望能獲得怎樣的對待呢?

這沒有正確答案,只是有句古老的話是這麼說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是嘛?
事實上這樣的逃避我也經歷過,只是萬幸沒有太多人質疑我,這是個很難熬過的時間,萬幸我只需要對自己負責,所以就放縱到極致吧,總是會吃膩,總是會玩膩,而回到我預劃的事情上面。
多數的時候,我們都在邀請或著受邀參加一場『改造活動』。

不自覺得在做,就好像有很多時候身體的病痛只是長久下來的某姿勢造成的痠痛,而不自覺一樣。(或者自覺但不知道那是...)

就像某位女士跟老公一起來,在分開來談得時候,女方說:老公總是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她看了很討厭!
而男方則是說:不管做了什麼決定,老婆都有意見,很難做出令人滿意的決定,既然如此不如讓老婆來做。

呵呵~多數的人總是談論著『尊重』,但說最多的人,其實是並不一定是最懂的人,就像我記得有部電影,那個陳松勇演得那個員外,老是嘴巴講著『以德服人』可是真的是那樣嘛?

活到現在30多歲,遇到很多事情,漸漸明白,就像上費登奎斯說得那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因此帶來了生體上得扭曲,心智跟身體是相關的。同樣的,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環境,造就了我們光明的一面,也造就了我們的黑暗面。

我們用光明面吸引人,但同時也用黑暗面邀請所吸引到的人做改變。
改變經常都是潛移默化的,不知不覺就會讓小鳥依人變成河東獅吼。
不知不覺就會讓殺伐果敢變成藉口連連。
而這些改變最後則是變成雙方不滿對方的爭執點。有爭執有妥協,有爭執有互相包容,或者有爭執有分離。

瀏覽plurk看到有人說,個性是無法改變的。我覺得不完全是,所謂的個性,是怎麼解釋的?
你是指你所瞭解的狀況?還是當事人自己的感覺?
小鳥依人到河東獅吼,難道不是個性的改變?
如果喜歡的人或在意的家人,在相處的模式上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而原本不是那樣,那這是自己想要的嘛?
那如果不想要,你可以做些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