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選誰好?

朋友打電話來問我事情。
講了她的理由。
聽起來好像是那樣,可好像又不是那樣。

我所看到、聽到、感覺到的訊息,會直接成為模式
以模式來說,電話裡的意思好像是『我不知道,誰,比較好。』於是我像很多人打聽,『誰』,比較好。
然後我才作決定。
看起來好像這樣作很客觀。
但實際上仍然是主觀(我以她的論點來分析,可她卻又拿了其他的部份來作為支持 ,於是參數越來越多。聽起來好像是參考別人的答案。實際上到底是參考?還是只是說服自己?參考,會傾聽、會同意、會感謝對方給予自己彈性。若是說服,則會反駁,會拿別人比較,會舉別人當例子,會作一切事情只為了求得對方認同內在觀點,最後經常是變成爭執,或者一方乾脆放棄,或者一方很乾脆的贊同(這是輸贏問題,討論的內容不再是重點)。)
但是別人說得也僅僅只是那個『別人』的主觀經驗,既然地圖不等於實地。於是實地仍然需要自己去探索
-------------------------------------------------------------------------
就好像我去買電腦,店家會介紹華碩、微心、技嘉....等大廠牌。
但因為每個組裝者愛用的品牌不同,評比也會不同。
我聽得越多,最後我會因為華碩的人說好就買嗎?
但實際上,我自己對於電腦該是怎麼樣,有自己的評斷。
於是我去了nova,按照自己的主觀經驗,開始詢問。
我看起來好像一開始很客觀,實際上我自己已經有答案。
但我仍然希望能多一點參考資訊。於是我問了三家。
第一家估完價。
我接著走到第二家,他拿了我的估價單,然後同樣的東西,省了大約1千。我覺得我好像賺到了。
於是我繼續逛,走到另外一家,看到我需求的電腦是另外更高的價錢。
帶著那個疑惑,我走到了第三家,我詢問:為什麼那個需求會是兩個價錢,得到的答案:特效全開得順?或是只是能跑的順?於是我想了想,沒有估價,又走了開。
最後我走到我『個人覺得』算專業的店家(這是第四家),然後直接說自己的需求,然後估價。但是我卻發現,這家開得某個零件價格,比那個說要便宜給我的第二家還低。於是我就在想,這傢伙批評第一家很貴,看似便宜給我,該不會有其他的原因吧?

按照我上面描述的方式,我應該會跟第四家購買才對。
但是我仍然覺得很不安,到底找誰組電腦,我才能夠『順利』的使用?
我又想到,之前某朋友說他有管道買到便宜電腦。
我是否應該請他幫忙呢?
猶豫不決,按照主觀經驗來看,這個朋友幫我買過液晶螢幕,價格實惠而且耐用耐久。
我變得不知道怎麼選擇了。

後來我發現當我不知道怎麼選擇的時候,其實是因為那個外在給的參考,不符合我的主觀判斷。
事實上我對於好壞,有自己的主張。我也會跟店家說,某品牌服務好,產品爛。
有的店家笑一笑
有的店家反駁然後選另外一個品牌分享:這個牌子其實已經超越了某兩大廠牌,我這邊的客戶都選擇它來組裝。
有的店家則是說:你對這個廠牌有偏見,其實他沒有那麼糟。

我從第一台組裝得電腦,就是AMD的擁護者,我的、家人的、幫公司組的、幫朋友組的,都是AMD。INTEL真的有如我想像般的不好嘛?
其實我也沒實際去體驗過。
我這次決定試試看,我也可以堅持,但實際上口碑來說這兩大廠牌的支持者各有論述,而且這兩大廠牌每個時間點的特色的確不一樣,我想,我要堅持我經驗上的判斷嗎?
------------------------------------------------------------
曾經我很想改名字,於是問了很多『老師』,也花錢請一個朋友幫我算名字,跟工作室的名字。
即便我花了錢,也選了名字,但我仍然不安。
於是到處問人這個名字好嗎?
最後我問了那時候上NLP課程的一位老師。
我一直都記得他說:無論你作什麼選擇,你選擇之後,只會有一個結果。但是選擇之前,永遠有無數的選擇(彈性)!
接著我又上了語言與信念,然後也發現,改名,其實真要改得是,內在那串肉粽。
名字,也只是換個衣服穿。但如果身體沒洗乾淨,穿在新的衣服,還是會有味道。不是嗎?
所以後來我決定不改名,但是把花錢的名字,拿來當藝名(或者當筆名,或者當 字,反正名字是給人叫的,對方內在發生了什麼,也是對方內在地圖或實地的呈現。)
事實上,有很多選擇的時候,不一定是快樂的。尤其是當自己不確定、不安的時候,選擇那麼多,反而患得患失!
-----------------------------------------------------------
所以有了無數的事件。
我最後只知道一件事情。
如果真要判斷,一個人,一件事,一件物。到底是好?還是壞?
只能自己去感受、去體驗。
因為我們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準則。
即便是我們與人分享,仍然依照著自己的準則在執行。
這也是為什麼我從狂信者(只上某老師的課),到現在,我上了不少老師的課一樣。
我只能說,如果你想要判斷一個事情到底『好』OR『不好』?
口碑真的很重要嗎?
但是評斷口碑『好』跟『不好』的標準在哪呢?
要知道這裡面的變數其實很複雜,我們自己的內在對於所指的『誰』難道都是一視同仁的嗎?
就沒有憎惡或喜愛嗎?就沒有社會價值的參考嗎?
能保證一定客觀嗎?如何知道自己是客觀的?
我很客觀的去詢問電腦?實際上我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在的不安吧?為了要確定我的選擇是對得,我也會去挑戰、甚至是去逼店家贊同我說得。
店家為了成交,難保不一定會說真話,就算我贏了、獲得了認同,難道我就能獲得我想要得電腦嗎?
要知道大腦的經驗,不是那麼準的,裡面有類化、刪減與扭曲。以為的事情一定就是真的嗎?
如果真的很客觀,那麼是什麼讓你一定要辯證自己說得客觀?

但是不管我怎麼選擇,我最後都會有一台新的電腦,我想對我而言的差別只是,一個我會慶幸我賭對了(遵照某個直覺的結果(心情是放鬆的)),另外一個我其實仍然會不安,害怕自己的判斷是有問題的。

朋友啊,如果您堅持要,就花吧。那裡面有您內在的判斷標準。什麼別人的口碑,也僅僅只是為了符合自己的標準而去印證的。
我會這麼說,是因為咱們的過程,比較像是那天吃飯的時候某人為了確定內在答案而呈現的模式。記得嗎?我最後做了一件事情。而我今天也同樣做了相同的反應(模式)。
也許我是旁觀者清,也許我也一樣是著迷於自己的『局』。
但這篇文章就我而言,我也僅僅只是感受到同樣的模式,基於某個信念,基於某個能力,然後作一次紀錄,提醒自己。
當然,這是我的地圖。您仍然能保有您自己的實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